1911年农历七月底,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,在汉州三水关的祁水寺前,汉州保路同志军的成员们正在聚集聆听一位三十多岁男子的演讲。这个男子就是侯橘园,他与绵竹县的侯国治一同被尊称为“北路二侯”。他们在保路运动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和联络工作。侯国治是绵竹县的广济场的袍哥大爷,侯橘园则是向阳场的袍哥大爷。此外,侯橘园还是汉州保路同志会的名誉会长,而会长职位则由汉州的袍哥总舵把子、团练局局长廖廷英担任。
有些人可能会疑问,作为团练局局长,廖廷英为何也能是袍哥呢?事实上,如果他不是汉州袍哥总舵的领导,或许根本无法担任团练局局长这个位置。毕竟,团练局掌控着地方的军队和武器,局长的权力不容小觑,很多地方的权力斗争与武力背景都紧密相连。
袍哥最初因反清情绪受到严厉打压,活动基本处于地下状态。随着太平天国与李蓝起义的失败,四川的社会局势愈发动荡,袍哥组织迅速发展,吸引了大量贫民、无业游民及地方势力加入。袍哥不仅提供互助与保护,还成为地方势力的象征。有钱有势者通过加入袍哥组织,能够壮大自己在地方的势力,这一点在四川几乎无人不知。
展开剩余79%在这种背景下,廖廷英作为袍哥大爷并不奇怪。至于侯橘园,他为何选择加入袍哥呢?侯橘园出生于1878年,原名万中、鸿英等,来自汉州新丰乡。他少年时虽未受过太多正式教育,却因书画才艺在地方上有一定声誉。成年后,他性格慷慨,不为名利所动,甚至不愿意接受家庭为他捐官的提议。从这点看,侯橘园的家庭可能是当地富户,否则也不会有“捐官”这种安排。
在清朝末期,捐官制度非常普遍。那些能够捐纳大额银子的人可以获得官职,职位虽不高,却能收回投资,形成了许多腐败官僚。侯橘园不屑于走这条路,而是选择了加入革命。1904年,他自费去日本留学,进入早稻田大学,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。回国后,他积极参与革命,虽然几次策划起义未能成功,但他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。
为了进一步推动革命,侯橘园与堂兄侯岷坡共同创办了“岷华庆纸厂”,作为联络点,进行革命活动。为了借助江湖势力的力量,侯橘园还加入了向阳场的袍哥组织,成为一位影响力很大的袍哥大爷。
在辛亥革命前,许多革命者都曾利用江湖帮会作为推动革命的力量,孙中山自己也曾多次与会党进行合作。例如,在1895年,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时,三分之一的会员都是会党成员。
回到1911年,当侯橘园在三水关发表演讲时,他强调汉州保路同志军必须严守纪律,摒弃过去的“二流子”作风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做贡献。就在他慷慨激昂地演讲时,突然,来自连山队伍的领头人秦老皮开枪,侯橘园当场倒地。
关于秦老皮枪杀侯橘园的原因,有多种说法。一方面,汉州知州武文源在士绅中散布流言,称侯橘园自以为是、傲慢无礼;另一方面,团练局局长廖廷英也对侯橘园有过不满。更重要的是,侯橘园在组织活动时与三水关的向玉如约定集合,却未能按时接纳来自连山镇的队伍,导致连山队伍只好驻扎在祁水寺外。许多队员因未能进入场地而愤愤不满,秦老皮因此将所有责任归咎于侯橘园,并以此为借口进行暗杀。
侯橘园的死揭示了他之前所说的忠告:同志军缺乏纪律,太多江湖气息。这也证明了袍哥组织的复杂性,有些袍哥更倾向于暴力和犯罪。而秦老皮的行径,正是“浑水袍哥”的表现,他用暗杀来解决矛盾,完全违背了正常的处理方式。
侯橘园在汉州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即便在暴力冲突中,他也展现了极大的智慧和勇气。例如,在1911年9月,他成功组织了汉州保路同志会,并迅速号召民众响应保路运动。随着四川省清军增兵,侯橘园领导的同志军与民众在向阳场成功抵抗了清军,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。
不幸的是,这位英勇的革命者却死于自己人之手,这无疑让人深感惋惜。侯橘园的死,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悲剧,也凸显了在动荡时期,革命者和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矛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